近年來,天原集團始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工作任務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精準選派援藏干部1名,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4名,鄉村振興笫一書記3名、工作隊員3名(其中5名兼任職業經理人),服務落實鄉村人才振興戰略,成效顯著,公司及多名幫扶干部榮獲省、市、縣表揚。公司公眾號《鄉村振興》專欄持續解碼天原集團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與創新路徑,敬請關注!
劉啟高,天原集團選派駐村隊員,于2024年8月被選派筠連縣大雪山鎮石龍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
人生信條:腳下須沾泥,心中有真情,辛苦即豐收,過程即獎勵。
小劉的駐村答卷
2024年8月,帶著組織的囑托和滿腔熱忱,我踏上了通往大雪山鎮石龍村的蜿蜒山路。如今,300個日夜流轉,從最初臉盲時的茫然無措,到如今能準確叫出村民的小名;從會議室里的政策文件,到院壩會上的家長里短——那些沾滿泥土的走訪筆記,那些被山風吹散的調研數據,都在訴說著我從一個企業干部到“石龍村人”的蛻變。而今終于懂得,真正的駐村不是簡單的物理位移,而是要把心種在田間地頭,讓情融進柴米油鹽,唯有如此,才能在這片熱土上收獲最珍貴的成長。
駐村全在“駐心”——車輪丈量的是距離,腳步丈量的是民心

石龍村距鎮政府13公里,距縣城64公里……當我騎著摩托車從屏山縣出發,穿越云霧繚繞,沿著將近200公里的盤山公路到村公所時,后視鏡里映照的不僅是“通勤”的山路,更是我從一個國企員工向鄉村振興實踐者的蛻變軌跡。在最初的半個月里,我的摩托車里程表增加了587公里。從王大爺家的漏雨瓦房到李嬸家的滯銷竹筍堆,車輪碾過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鄉村振興不是文件里的概念,而是需要用心丈量的實踐。當村民們開始自然地招呼我“劉老師”,喊我進屋喝老林茶時,我知道自己已經跨過了“駐村干部”的第一道門檻,開始走進了村民的心里。
駐村重在“助村”——產業激活的是資源,鏈條延伸的是希望

石龍村域經濟以竹筍、生豬、糧食等傳統種養殖為主,是典型的農林村落,現有楠竹林4000余畝、羅漢竹林2000余畝、水竹林1000余畝,林地資源豐沛、面積廣闊。然而,與周邊發展勢頭強勁的四景村、高峰村相比,我們特色產業不亮、差距不小。資源稟賦雖厚,卻囿于地理偏遠、交通掣肘,引企引資,舉步維艱。今年竹筍行情遇冷,鄉親們望著堆積的鮮筍愁眉不展。我深知肩上之責,背靠國企資源,豈能袖手旁觀?于是,一次次往返,一次次匯報,將村里的困境與潛力,細細講給天原集團領導聽,幸得集團鼎力支持,2024年10月,我們迎來了成都的客商。他們踏進石龍的山林,看竹海、談市場,一條“村企共建、優勢互補”的新路,在考察與碰撞中初現雛形。同時,那條通往珙縣、讓鄉親們會車都提心吊膽的“腸梗阻”,也成了工作隊和我心頭的結。跑部門、磨項目、籌資金,我們與村干部并肩,誓要打通這條發展的“瓶頸路”。

駐村貴在“注情”——鐵肩扛起的是擔當,柔腸系住的是鄉愁

辛苦即豐收,過程即獎勵。基層服務的特殊性,讓我不斷提醒自己堅韌奮進、不怕困難;推動群眾工作的過程,讓我感受收獲滿滿、再接再厲。
300個日夜,車輪丈量的是民情,汗水澆灌的是產業,真情融入的是鄉音,石龍村的蛻變之路仍在延伸,我將繼續把心種在田間,把情注進山鄉,與鄉親們一道,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更美答卷。